在现在哪个app能买足彩西南面,有一座由北向南延伸的山脉横亘其间,阻挡着来往广海至沙栏、海宴、汶村的必经之路。这就是台山自古以来的一条古驿道──上弓岭。它是有史以来通向台山西南面唯一的交通孔道,过去人们要走这条羊肠小道,得翻过海拔200余米的高山。台山处在岭南滨海地区,骡马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极少,多靠肩挑步行。解放前的1949年,就有些较为富裕的人骑单车来到迳脚,雇请人托着单车过迳。
建成了广(海)汶(村)公路后,宽坦的公路已代替了山上的羊肠古道。车行到距广海17公里的里程碑处,便到达上弓岭山脚了。举头望山,果然山如其名,形如一把弓背朝天的弓,真有向天发箭的雄伟姿态。从山脚沿小道行2丈余,便踏上一条约4尺阔的石路了,这条石路用山石砌成,比较平滑。沿石路直上,在岭东的半山腰,有一块平坦的土地,上面有几壁断墙,据史志所记,这是“青云寺”的遗址。寺旁有一条从山上流下的小溪,泉水叮咚。站在这里向前望,东南面海面平静如镜,浮着南海明珠上下川两个岛。
道光年间编纂的《新宁县志》记载:青云寺是康熙十五年,僧怀止创建;废后,雍正年间新宁知县王暠重修;到乾隆十年又重修过。后来由于历久不修,到清朝末年,寺僧又因米贵而去,无人主持,遂而倒塌。从断墙残壁可以辨出,这原是两座古寺。有关记载古寺的碑记已寻不到,只从乱草丛中,找到了一对花岗岩石凿成的断联云: “青山环绕三摩地,云路长通万福门。”
青云寺的首创和尚怀止,是台山“愚公”。上弓岭东西两面的山间石路,都是他用手工砌成的。县志记载,他为了砌建石路,朝夕不辍,累数年而成。我脚踏石路,怀想起这位意志坚韧、为人着想的僧人,敬意油然而生。由于这是一条交通要道,清雍正年间知县王暠还捐资兴建了一座茶亭,方便来往行人歇息,后来也因年久而倒塌了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弓岭迳顶有一座简陋的“览胜亭”,则是民国卅六年建的。从览胜亭俯瞰山迳,石道蜿蜒,松林茂盛,风吹松林,如海涛阵阵;远眺大海,渔舟叶叶。至此,我想起了清代台山诗人陈心的《过上弓岭》诗:
“斜开鸟道绕云屏,步上崚嶒足不停,
当午岂知天日赤,摩宵惟见黛螺青,
僧烹山茗供行客,人憩松荫满小亭。